K-pop4.0时代的进击与冒险

继BTS和Blackpink之后,第三个K-pop世界巨星组合Huntrix诞生了。只不过,她们是来自电影《K-Pop:猎魔女团》中的一个虚拟偶像组合。

6月20日,由Netflix发行、索尼制作的电影《K-Pop:猎魔女团》在流媒体上线,迅即成为Netflix“史上观看次数最多的原创动画电影”。这样一部杂糅了K-pop、韩国文化、猎魔的动画电影,成为当下全球的一场文化风暴,就连电影的执行音乐制作人伊恩·艾森德斯接受《好莱坞报道》时都表示难以置信,他直言,本以为播出反响只有现在的2%。

电影单曲《Golden》在Billboard百强单曲榜位居第一,影片还带动了海外对韩国商品的需求,二手交易市场Bungaejangter表示,通过该平台直接购买韩国商品的海外数量比去年同期增长了78%。这种影响力下,Netflix立马上线了影片周边商品,并专门在北美、英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8月23日-24日举办影片的线下放映活动。


《K-Pop:猎魔女团》周边(图源:Netflix)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K-Pop:猎魔女团》是一部英语电影,但是从内容设计到制作流程都透着强烈的“韩味”。正因如此,不少业内人士将《K-Pop:猎魔女团》视为“K-Pop4.0”时代的开端,即韩流文化从人才输送的“K-Pop3.0”阶段,迈向了由本地创作者创作韩流内容的“K-Pop4.0”阶段。

K-Pop的融合性在今年变得格外明显。Apple TV+策划了一档名为《KPOPPED》的音乐类竞赛节目,邀请欧美歌手跟韩国乐队一起将全球流行音乐改编成具有K-Pop风格的音乐;由HYBE联合Geffen Records联合打造的女团KATSEYE也在今年引起一定的反响。


《KPOPPED》(图源:好莱坞报道)

在韩影和韩剧面向海外市场逐渐被稀释吞并的背景下,K-Pop正在努力用本地化制作捍卫自己的文化底色。在这个过程中,韩国本土的K-Pop市场也在努力调试自身,并形成一种更有精神力量的社会运动。

最终,K-Pop真的迎接自己新时代,还是步韩国影视的后尘,其中的风险与机遇,依然充满变数。

杂糅K-Pop

看过《K-Pop:猎魔女团》的观众,大抵都有同样的感受——“韩味十足”。

能够在一部英文电影中保持如此纯正的韩味,根源在于制作班底。影片的幕后工作人员中韩国人、韩裔的占比几乎有三分之二,且都位居主要职位。正因如此,在片中,韩式标志性元素随处可见,比如,紫菜包饭、南山塔等等,而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还是韩国流行音乐工业体系,从打歌节目到TikTok挑战,几乎完整照搬了现实。

不同于《寄生虫》想要通过文本、表演进行内核层面的表达,《K-Pop:猎魔女团》更在意的是文化符号层面的传播,在这种意图之下,K-Pop的重要性凸显了出来。


电影《寄生虫》和《K-Pop:猎魔女团》海报(图源:豆瓣)

音乐融合性得益于制作团队的多元性之外,跟K-Pop本身的艺术特质也不无关系。伊恩·艾森德斯在创作中发现了K-Pop充满空间的戏剧性,“想想韩流歌曲的密度,在每一首歌里,我们都融入了数百层人声,音轨密度很高,一切都充满戏剧张力和能量,这恰好完美地填补了戏剧空间。电影歌曲通常需要更高的能量,甚至更多层次才能真正流行,而K-Pop的妙处在于,你无需刻意营造,它就在那里。”


《K-Pop:猎魔女团》剧照(图源:豆瓣)

可以说,K-Pop在《K-Pop:猎魔女团》中进行了一次大胆的实验——让K-Pop成为内容底色,而非内容高光,结果证明,即便是英文对白和好莱坞故事,依旧没有涂抹K-Pop的艺术魅力。

这一点跟Hybe的主打的“K-Pop方法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即保留了K-Pop基因,把韩国娱乐产业的制作体制输出海外,根据当地音乐市场进行适当调整。如此一来,不仅为饱和市场寻找到一条便捷的增长路径,更是让K-Pop寄生在当地文化中,发挥出更强的生命力。

KATSEYE两年时间内成功跻身Billboard也验证了这套方法论的可实践性。不少韩国业内人士表示,KATSEYE的成功可能会推动韩国流行音乐产业链的迁移,韩国流行音乐可能会演变成一个更广泛的文化类别,不再受地域限制,而是由制作体系来定义。


女子组合KATSEYE照片(图源:豆瓣)

如今,日本、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目前正积极将韩国流行音乐元素融入本国的音乐产业中。没有全韩阵容,只凭借本地化的资源就可以打造出K-Pop作品,韩国音乐评论家金度宪评价道,“现在的K-pop与其说是一种音乐类型,不如说是一种制作模式。”

从日本学习偶像体系,从美国学习R&B音乐制作,K-Pop本身的文化基底之中有着其它文化的借鉴与启发,而如今,情况发生了戏剧性的逆转。《韩国时报》对Apple TV+打造的综艺《KPOPPED》评论道,美国流行音乐曾启发了K-Pop的诞生,而如今,美国流行音乐正在被K-Pop重塑。

K-Pop的普世力量

传统意义上来说,外界对于K-Pop的印象长久停留在浅薄的工业口水歌上,而近些年,K-Pop从一种工业化的流行文化风格,逐渐被寄予更多的意识形态,内化为了韩国的一种社会运动和精神表达。

一个明显的现象变化在于,韩国民众的示威从之前的烛光抗议变成“集体性应援”,抗议者会拿着各种应援棒进行抗议,还会将热门的K-Pop歌曲改编为抗议歌曲。


韩国民众呼吁弹劾尹锡烈(图源:韩国时报)

这一切来自于2016年的朴槿惠弹劾抗议,面对民众的烛光集会,当时反对弹劾的国会议员金镇台表示,“烛火只是烛火,反正只要风一吹,蜡烛就会熄灭,民心随时会变化的。”于是,民众拿出了不会熄灭的应援棒。也是在这次弹劾抗议中,梨花女子大学学生为了表达抗议,合唱K-Pop名曲《Into the New World》,其歌词中对“新世界”的向往有了别样的社会性意义。

这种巨大的文化转变背后是一直以来被外界忽视的K-Pop力量,即文化凝结性与传播度。一方面,粉丝应援文化让群体之间可以高度团结在一起,进行口号式表达,另一方面,K-Pop往往有着“洗脑”的旋律,简易直接的歌词更能创造出一种快速共享理解的文化表达。可以说,K-Pop可以高效地连接不同群体,形成一座文化桥梁。

澎湃新闻在采访首尔国立大学韩流研究中心主任及传媒系教授洪锡敬时,洪锡敬曾提到,“韩流有潜力去改变世界上的一些东西,可以是在文化或社会层面。在一些国家,韩流在政治上很有影响,大家可以通过韩流被动员起来,去实现一些目标。尽管我们要关注韩流会不会在一些地方导致重要事件,但这是有意义的,特别是在现在青少年都非常对政治冷漠的情况下。总体上,对韩流的兴趣是人民的选择,而不是知识分子根据自己美学与喜好变化带来的影响。”


Blackpink巴塞罗那演唱会图(图源:微博@BlackpinkEra)

这种连接性放置在不同文化环境中,也正在形成一定的群体性效应。洪锡敬观察到,在美国,有更多的黑人与拉丁裔青少年用K-pop去表达自己的认同。而阶级问题更重要的欧洲,与K-Pop相关的中产阶级青少年文化形成就显得更加显著。

K-Pop的多义性空间里,不仅让韩国人有了机会进行意识形态的表达,也让全世界不同群体之间达成各自的共识。或者说,K-Pop已经成为了一种群体性社交暗语,而这种暗语的传播正在形成巨大的影响力。据Spotify的数据显示,与2018年相比,2023年K-pop流媒体在全球市场增长了362%,在美国增长了182%。在K-pop特别受欢迎的东南亚,流媒体在同一时期激增了423%。

韩娱的Next Level

韩流如今满世界遍地开花,与金大中1998年演讲中提到的“文化立国”理论不无关系。提升文化产业价值,几乎是之后每一任总统都会旗帜鲜明地表达的态度。

随着李在明上台,“文化立国”战略再次被放置在重要的位置。在就职典礼上,他强调,“通过积极支持文化艺术,我们将跃升为文化强国,改写全球内容标准,跻身全球五大软实力国家之列。”

如此雄心勃勃的目标背后,是韩国内容产业飞跃性发展。据韩国文化体育观光部的数据,韩国内容产业出口额从2005年的13.1亿美元飙升至2023年的133.4亿美元。与此同时,内容进口额则同期大幅下降,从29.9亿美元降至8.93亿美元,这标志着韩国已经从文化内容进口国转变为主要出口国。

K-Contents正在全面发力。韩国音乐剧《或许是幸福结局》获得包括最佳音乐剧的六项托尼奖;韩国动画《Solo Leveling》在“Crunchyroll Anime Awards 2025”上斩获包括年度最佳动画奖的九项大奖。


韩国动画《Solo Leveling》海报(图源:微博@gonex)

可以说,韩流浪潮从电影、电视剧到K-Pop、文学,逐步在世界舞台上有了一席之地。但是,影视行业遭遇Netflix、Disney+等流媒体巨头的吞噬,仍是一个惨烈的前车之鉴,正因如此,韩国对于K-Pop令人兴喜的成绩之外,更多的还有焦虑。

为了对抗被吞噬的命运,韩国也开始效仿Netflix制胜的“本地化战略”。韩国文化振兴院产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宋进曾提到,与本土创作者的联合制作对于提升用户范围是至关重要的,韩国内容要有一个“Made in Korea”到“Made with Korea”的意识。

正是这种意识下,K-Pop开启了如今的“4.0阶段”,要进行产业体系的整体性渗透,推动全球化K-Pop的发展。尚未可知,在这次的全球化运动中,K-Pop被吞噬的可能性多大,可值得注意的是,文化背后的弊病,是否随着扩张而溃烂的更加严重。

K-Pop的崛起背后,是行业挤压式地发展,毒眸在此前的文章中也曾提到,为了维持这种光鲜亮丽,韩国娱乐产业乐此不疲地批量制造“芭比”。这种工业流水化制造偶像,确实有一定的概率捧红国际巨星,但是背后血泪工厂的残忍剥削也不可忽视,比如,过分的外形要求、过长的工作时间等等。尤其是为了保证供给,疏于对未成年的管理。

年初韩国曾准备发开一档未成年选秀节目《UNDER 15》,节目负责人徐慧珍在开播前公开表示,“我们的目标是选出能够引领韩国流行音乐界的成员,由观众直接选出。我可能会因为这样说而受到批评,但我们的目标是打造‘未成年BLACKPINK’。”


韩国选秀节目《Under15》节目海报(图源:百度)

韩国文化评论家金亨植提到,如果韩国流行音乐行业希望保持其全球影响力,就必须对如何对待儿童进行严格管理,“韩国是唯一一个将系统培训未成年人作为娱乐业战略一部分的国家,如果继续这种做法,就必须解决基本的人权问题。做不到这一点最终将限制韩国流行音乐的品牌价值。以年轻人为中心的韩国流行音乐类型建立在不公平的体系上,未来很容易成为全球抵制的对象。”

在外界铺天盖地对《K-Pop:猎魔女团》大加赞赏的同时,韩国内部的情绪更多是矛盾的,既有着骄傲,同样也有着质疑。《韩国时报》提到,在了解行业幕后真相的人来看,这部电影是一次有趣的现实重构,当然,对行业的批判力度并不够深刻。

站在韩国的视角来看,文化战略必须要保证高歌猛进的态势,以此来抵抗欧美文化的侵蚀。毕竟,残酷的现实正在步步紧逼,根据安培分析公司的一份报告显示,从2023年到2025年上半年,韩国内容的订单量下降了20%。

创造狂欢诚然很难,但是整理狂欢背后的一片狼藉更是难上加难。


 分享

本文由网络整理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共  条评论

评论

  •  主题颜色

    • 橘色
    • 绿色
    • 蓝色
    • 粉色
    • 红色
    • 金色
  • 扫码用手机访问

本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本站不存储、不制作任何视频,不承担任何由于内容的合法性及健康性所引起的争议和法律责任。

若本站收录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附说明联系邮箱,本站将第一时间处理。

© 2025 www.kuakeys.com  E-Mail:123456@test.cn  

观看记录